“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”,這四個階段,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本,生生不已。中國道家的思想文化,把這個生命的根本叫做道。在西方哲學上可以說是形而上的那個本體,宗教家叫它是上帝,或者是主宰,或叫做神,叫做如來、真如、佛,很多的代名詞。中國文化中的代名有兩種,一種叫道或者叫它天,還有一個用數(shù)理的代名叫做易,實際上都是同一個東西。
“道生之”,道為體,有體必有用,就是本身具備了這個生命的功能。但必須要加上“德”,“德”是用來保養(yǎng)它,培養(yǎng)它的,即所謂“德畜之”。有“道”沒有“德”來保養(yǎng),這個“道”就不可能修成。我們看佛家以及其他比較宗教的書,講到“道”時,都要注重行為的道德;沒有行為的道德,“道”是修不成功能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個人打坐修道,除了坐而言之,坐而定之,還要起而行之。所以道德行為是修道的基礎。子思在《中庸》上說,“茍無其德,不敢作禮樂焉”,沒有真正的善行,沒有道德的成就,那個“道”是修不成的,所以“道生之,德畜之”。“道”便是生命“生”的力量,等于有了動力能源。但是這個能源,如果沒有相當?shù)墓ぞ呷ズ煤冒盐账?,就會被浪費掉了。要想把這個能源用得適當,就是“德畜之”。
體和用兩方面何時起作用呢?“物形之,勢成之”,宇宙萬有的這些物質(zhì),是“道”與“德”形成的形象而已,有其第三種功用,所以有體有用,然后生出了萬物的形象。形成萬有形象以后,就構(gòu)成了“勢”,那是一股力量 ,形成了一種生命,完成一個生命的所需。比如一顆種子,種在泥土里,這是“道生之”,但是必須要得到日光、空氣、水來培養(yǎng)他,這就是“德有畜之”。慢慢這顆種子由泥土中抽芽,開花而結(jié)果,最后我們可以吃到果實如蘋果、芒果等,是為“物形之”。但是今天種下一顆,不是明天就得到果實,必須要有一個力量形成,那就是“勢成之”。慢慢地形成,慢慢地成長,所以在其用上,“勢 ”有極重要的地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