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見說修養(yǎng),現(xiàn)在也有些人,學道學佛學禪,修定達到了一點點境界,心地清明,以為就是證了道,悟了心。其實這不過是“專氣致柔”,平和了一點,是身體感覺上的一點反應而已,不可自以為已經(jīng)悟道了?,F(xiàn)在社會上一般學道的書所說的一些境界現(xiàn)象,把千里眼等小成就就說是成道,真是荒謬絕倫。其實這些花樣都是氣或神經(jīng)層次的事。孟子講的并沒有錯,他說要養(yǎng)志有勇,氣度恢宏。但是后世的人拿這幾段來討論,講得玄之又玄,恐怕大違孟子的本意,離題太遠了吧!
后世的詩人引用道家的觀念,便有“悟到往來唯一氣,不妨吳越與同丘”的感想了。人活著就是一口氣,這口氣一往一來就活著,這口氣不往來就死去。不管什么冤家、親家的,死后都是剩一把骨頭,埋在一起沒有什么兩樣。這與佛家“冤親平等”的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佛家從“真空妙有”著眼,道家則從“氣化萬物”的觀點立說。
孟子也同樣認為生命活著就靠一股氣,“氣,體之充也”,氣充滿在身體內(nèi)部,到處都是。很多人練氣功,說什么氣吸進來要放在丹田,于是常有人問,氣究竟是應該讓它停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才叫氣沉丹田呢?其實,人體就好比一個皮袋子,你說氣進去了,它能停在什么地方呢?又好比輪胎打氣,我們能讓它停在輪胎的某一角落嗎?可能嗎?所以我們練氣功,說是要讓氣停在丹田,當然不行。但是“氣沉丹田”也確有其事,丹田那里的確是一鼓一鼓地動,這又怎么說呢?“夫志,氣之帥也”,那是意識感覺的作用。心靜下來以后,能比較靈敏地感覺到氣經(jīng)過丹田的鼓動,并不是氣都在凝聚固定在丹田,否則我們的手腳和身體其他部分難道都沒有氣了嗎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