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又接著說“下則為河岳,上則為日星”,他把宇宙分為兩層,這也是仿照《易經(jīng)》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”的觀念而來。他把氣也分為兩種,一種陰氣,一種陽氣。我們不要一看到“陰陽”就覺得很玄奧,其實“陰陽”就好比我們現(xiàn)在數(shù)學(xué)上加和減的代號。由陰陽二氣的變化,就形成了我們這個物理世界。“下則為河岳”,氣之重濁者,也就是屬陰的氣,下凝成為形而下的地球物理世界,例如山川草木萬物等。“上則為日星”,氣之輕清者,也就是屬陽的氣,上升成為天空、日月星辰等萬象。
下面一句他就說“于人曰浩然,沛乎塞蒼冥”。這氣,對天地萬物而言,總名為正氣,對人而言,便叫它是浩然之氣,宇宙萬有乃至人類,都是它所變的。這又是中國文化的特色。在中國文化里,人占著很重要的分量,因為有所謂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的說法。人和天、地是處于平等地位的,是同樣偉大的,天地也常有缺陷,并不一定圓滿,而生在天地間的人,卻能運用智慧來彌補(bǔ)天地的缺陷,輔相天地,參贊化育。往往天所賦有的特點,不是地所具備的功能;而地所賦有的特點,又不是天所具備的功能。但是人卻能運用智慧就當(dāng)時需要來截長補(bǔ)短,使天地二者溝通而調(diào)和。所以說人可以輔相天地。那么文天祥就說了“于人曰浩然”,這股正氣在人的身體生命中,和在宇宙中一樣,遵循二元一體的原理,分為兩部分,一部分是物理的、生理的,一部分是精神的、心理的。這股正氣到了人的生命中,才叫“浩然之氣”。我們?nèi)绻煤眯逕?,培養(yǎng)這股與生俱來的浩然之氣,就可以發(fā)揮生命的功能,和宇宙溝通,所以說“沛乎塞蒼冥”。
整個宇宙,包括了人類,都與“正氣”同體,都為“正氣”所化;在人身上,則特別叫它為“浩然之氣”。兩個氣名稱不同,代表一體兩用。
他這幾句話,對“浩然之氣”解釋得比什么都好,翻開宋明理學(xué)家的著作,都沒有他說得干脆利落、簡單明了。我們由文天祥這一杰作的發(fā)揮,對于孟子“我善養(yǎng)吾浩然之氣”的“我”與“吾”兩個字的意義也就更加清楚了。
那么我們要問“文先生!既然你有浩然之氣,應(yīng)該不會被元朝敵人俘虜坐牢才對呀!”
其實他被關(guān)起來、被殺害,也正是浩然之氣的發(fā)揮,他的《正氣歌》接著列舉許多歷史上的忠臣烈士,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“以直養(yǎng)而無害”,義所當(dāng)為,赴湯蹈火在所不惜,該如何便如何,生死早就置之度外。所以文天祥的《正氣歌》最后便說:“顧此耿耿在,仰視云白。悠悠我心悲,蒼天曷有極。哲人日已遠(yuǎn),典刑在夙昔。風(fēng)檐展書讀,古道照顏色。”這說明“是氣所磅礴,凜冽萬古存”,其中隱含的最高道理使人深思,同時也描繪出一個智者踽踽獨行的心境,何其蒼涼悲壯,崇高偉大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