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再為王道下一個定義,“以德行仁者王”,以最高的道德政治為中心來施行仁政,就是“王道”。而以道德政治為中心來施行仁政,就是“王道”。而以道德為基礎(chǔ)的仁政,則不在乎土地是否廣大,人民是否眾多,武力是否強大,經(jīng)濟(jì)是否雄厚等問題了。他并且舉出歷史的例子作說明。這里要注意,引申孟子的思想,姑且裁定堯、舜、禹三代是上古最純粹的、不著意的、本然而行的王道。他在這里所舉的,是后世所稱道的吊民伐罪——有所為而為的王道的代表。然而這一典型,也往往被后世假借而利用。他說,像商湯開始起來的時候,領(lǐng)土只有七十里;而周文王在開始建國的時候,領(lǐng)土也不過百里而已。幅員如此之小,他們卻能夠?qū)嵭腥收驗樗麄儗嵭兄醪⒉皇瞧髨D擴(kuò)大領(lǐng)土,成為大國,也沒有其他的野心。那是以一個道德的政治思想做原動力,所以不需要假借一個大國的力量去行使仁政。
中國的歷史哲學(xué)中充滿了儒家的色彩,而儒家從孔子開始,首先提出湯武吊民伐罪的革命事業(yè)??鬃悠匠2欢嗾劀涓锩?,到了孟子的時候,才比較提到湯武革命吊民伐罪的王道精神。但是,我們前面曾經(jīng)提過,古人很多對于湯武的革命抱有懷疑的態(tài)度,尤其是司馬遷。在《史記》的《齊太公世家》里,他很巧妙地表明了對湯武革命的看法,《史記》之難懂,就在這種高明的處理手法。當(dāng)他記敘周文王、周武王如何創(chuàng)業(yè)、如何興起時,全篇都是好話,但是他的文章里有塊“骨頭”,這塊骨頭沒有擺在這里,而是擺在《齊太公世家》里。齊太公就是姜太公,當(dāng)他遇到文王、成為文王的輔政以后,司馬遷用“陰謀修德”這四個字點出文王把道德仁義作為陰謀的手段,說明文王、武王還是假借仁義而已。文王與姜太公兩個人“陰謀修德”,這四個字,就表明了司馬遷的看法,說出了歷史事實的真相。他的文章真厲害,好像把一個釘子釘?shù)搅硪粋€不受注意的地方。你不把這個釘子找出來,則全篇的關(guān)鍵、整個的觀念就搞不清楚了。
不過話說回來,這是歷史哲學(xué)家司馬遷的觀點!歷史哲學(xué)家們所要求的,是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,對民族文化的精神負(fù)責(zé),所以他是不顧一切的,只為發(fā)揮正義而秉筆直書。但是,歷史上多少還是有些隱晦的地方,基于私德,司馬遷不便作露骨的批評;基于公道,司馬遷又不得不說出微言大義。于是他運用高明的智慧、優(yōu)美的文字以及巧妙的手法,完成了這部巨著。所以,這部《史記》傳下來,他敢吹這個牛說“藏諸名山,傳之其人”。因此我們讀《史記》,必須細(xì)心體會。否則,很多關(guān)鍵就忽略過去了,而不能懂得《史記》的真義。
孟子更進(jìn)一步引申王道精神說:“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贍也”,后世的霸道以權(quán)力、武力去征服別人、懾服別人,而在表面上被征服、懾服的那些人,內(nèi)心并沒有真正地被降伏或佩服這種征服者。實際上,只是因為自己力量不及,無法對抗,只好投降,作出服從的表示而已。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,假如你比別人狠,比別人能干,比別人有錢有勢,別人只有聽你的,只好對你好了。譬如說你是一個有錢的老板,你公司里的職員因為要向你領(lǐng)薪水,只好聽你的,但是他心里不服你,也不一定佩服你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