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來他轉(zhuǎn)了方向,“人之所惡,唯孤寡不谷”。一般人最討厭的是什么呢?就是最后只剩下自己一個人,成為孤寡。兒女、太太乃至丈夫,都不在了,父母也不在了,親人都沒有了。誰愿意成為孤寡啊?“孤寡”還好一點,“不谷”就更討厭了,就是不吃人飯。“不谷”有兩種,第一是死了才不吃人飯;第二除非是神仙,不食人間煙火,或者修神修到“休糧絕谷”,五谷這些都不需要了。如果要他吃,等于是給他毒藥,就害了他。所以,“不谷”有好與壞兩種。
人世間最討厭的事情是“孤寡不谷”,這是最低賤的事。但是,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天下第一人的皇帝,就自稱“寡人”、“孤家”,自稱“不谷”。上古帝王,為什么用人世間最低下的名稱稱呼自己呢?“而王公以為稱”,這是什么道理?這是一個哲學問題。比如,我們中國鄉(xiāng)下的老習慣,家里沒有孩子,一旦生了一個孩子,就當做寶貝一樣,但要替他取一個最低賤的名子,叫“阿貓、阿狗”之類的。再不然抱到廟子上給和尚、尼姑們當“干兒子”,這樣孩子才能養(yǎng)大成人。從這種風俗的傳統(tǒng),我們看出一個哲學的道理:世界上最高明的,就是最平淡的;最平淡的,也就是最高明的。這不僅是一個哲學的道理,更告訴我們一個物理的道理。
“故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”,先講這個物理的道理,拿一棵樹來比喻,把這棵樹加以修剪砍鋸,這棵樹便能長成一種新的形態(tài),所以“損之”是利益之,使它成器。我們經(jīng)??鄣浇逃⒆拥脑?mdash;—“溺愛他就是害他”,對孩子的嚴格管教,目前給孩子吃一點苦,將來他會感激你,他覺得爸爸是個好爸爸,媽媽是個好媽媽。不然孩子長大會怨恨你,這就是“物或損之而益”的道理。又如人生了病,醫(yī)生診斷非開刀不可,你不能說醫(yī)生可惡,結(jié)果他在你身上開刀,你不但不告他,還要謝謝他,這就是“損之而益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