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出戶,知天下;不窺牖,見天道。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見而名,不為而成。
這一章為另一個階段的轉折,有一個大原則我們必須把握住,《老子》下經(jīng)講“德”、講“用”,不是講“體”;但是“用”不離“體”。這里四十七章與上經(jīng)講“道”的第十八章、十九章,有彼此互相解釋的作用。換句話說,下經(jīng)這一章講“德”、“用”的本身,就是對上經(jīng)十八、十九章所謂“道”、“體”的一個注解。我曾經(jīng)不止一次指出,我們研究任何一種經(jīng)典,最好的方法是以經(jīng)注經(jīng),用它本身來注解就清楚了。
《老子》下經(jīng)講“用”,在“用”的道理上,這是真正智慧之學,也就是真正在謀略大學。“不出戶,知天下”,也就是我們中國人經(jīng)常說的一句話,“秀才不出門,能知天下事”。但是,能做到的必須是秀才,這個“才”必須是真“秀”才行;如果是笨才,那就不行。所謂“秀才”,不是指秀麗的人,也不是指科舉時代的秀才,而是借科舉考中的“秀才”之名,比喻絕頂聰明的人。能夠知天下事,是有智慧的人,智慧到了最高處,就是真正的神通;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,而是真實智慧的成就。一個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,不必出門,就會知道天下的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