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再深入一層說:這氣是“集義所生”,把一切“義理”(原理)都透徹、明白了,并徹底做到以后,才能養(yǎng)成這股浩然之氣。并不是自己本身只講做工夫,對一切義理沒有徹底了解和體認,只從傳說的道理中因襲套用附會、生拉硬扯就可以得到的。而且,盡管借用別人正確的義理,可是如果自己沒有親身實踐,也是不行的。等于放了一包菜心在這里,張三說是蘿卜心,李四說是菠菜心,王五又說是芥菜心,到底是怎么回事,你一定要親自打開看了,才能決定要怎么煮這包菜。這等于佛家講修行,先要明理,然后再行修定。
而且,心與氣是相連的,心理上如果覺得不對的居委會,有罪惡感的時候,或者感覺難過的時候,氣就消弱,不能起作用了。做小偷的人,他一偷再偷,習(xí)慣了,坐牢出來還是輸,看起來好像一點不氣餒;可是他在行竊時,只要附近有一點聲響、有個影子,他還是會害怕氣虛的。這就是做不善不義的事時氣自然會餒的最簡單的道理。
最后孟子說:我所以說告子還沒有徹底了解這個道理,是因為他把心與氣分開為兩回事;他認為心屬于內(nèi)在精神,而氣則屬于外在物質(zhì)。這是不正確的,這氣應(yīng)該是有心無形質(zhì)的氣,心與氣是相連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