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類文化中,中國文化的這種煉氣思想是非常特殊的,可以說只此一家,別無分店。人類各民族各國家的宗教文化,都是想要脫離現(xiàn)世的痛苦,而建立另外一個天堂或佛國,希望死后能往生到天堂或佛國去,這是屬于精神的。但是中國道家的煉氣不同,不需要去找另一個世界,不需要另外建立什么天堂佛國,在現(xiàn)有的這個世界中就可以做到。
其他宗教雖然是講生死兩面,但講到最后的結(jié)果卻只注重死后的一面。只有中國文化看生的一面,談生生不息,不只是站在死的這面看。同樣的,煉氣這一學說體系也是站在生的一面看人生。其他宗教看世界,好像是凄風苦雨,暮云入谷,大有站在墳場上看世界人生的味道。而中國文化則不然,看世界有如站在高山頂上面對初升朝陽,在一片光是有中看世界,真是生生不息。
到了魏晉期間,道教的《高上玉皇心印妙經(jīng)》出來了,于是“上藥三品,神與氣精”,由煉氣成為煉精、煉氣、煉神三樣法寶。人可以掌握生命,永遠年輕,青春常駐,永遠活下去。因此影響到后世的修煉三部曲。也有人說,佛家的修戒、修定、修慧也是如此,我們不在這里比較,免得引起兩家的爭執(zhí)。
那么,佛家受不受養(yǎng)氣之說的影響呢?隋唐之間倡行的天臺宗講究止觀,采取魏晉初期翻譯的《達摩禪經(jīng)》等之修法,主張坐禪調(diào)息最為重要。這里的息也就是氣。智顗大師所著《摩訶止觀》法門主張上座第一步就得煉氣,只不過換一個名詞——調(diào)息。但他們分的層次比較精細。我們拋開宗教不談,就純學術(shù)的觀點而言,天臺宗是吸收了佛教乃至密宗以及中國道家的長處加以融會后,把氣分為三個層次。初期佛學傳入中國,講究修證工夫的經(jīng)典便有《大安般守意經(jīng)》等。所謂“安般”,便是梵語“安那般那”的簡譯,也就是出入息的意思。“守意”,造型孟子的“養(yǎng)心”,連起來說,也就是養(yǎng)心養(yǎng)氣的一種修證方法。隋唐以前學佛的人證果的比較多,大部分都是走這個工夫的路線。 |